- - - -
您的位置: 首页 > 介绍 > 媒体/Media

     本报美国诺克斯维尔今晨专电 (记者殷莹)在全球青少年创新思维大赛期间,孩子们跟随领队老师住宿,衣食住行都要自己完成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很多中国孩子每天都要向父母汇报行踪,还有的父母一天给孩子打数次电话嘘寒问暖,这种“保姆式”的教育和关怀,很难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创新精神。

   “宝贝,你在那边吃住习惯不习惯?带的钱千万别省着,愿意买啥就买啥……”连日来,孩子们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越洋电话,有的家长甚至一天打好几次,并要求通过视频通话亲眼看看谁给孩子洗衣服、孩子在哪儿睡觉等等。一些老师无奈地告诉记者,每天晚上不管多累都要完成一份“作业”——上网给家长们传送孩子们一天生活的照片,还要事无巨细地描述孩子们一天的生活,以便让他们安心。

   “好几次我的比赛都被父母的电话打断,真的有点烦。”一位中学生告诉记者,“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,但我已经这么大了,而且有老师照顾,爸妈‘如此关爱’,其实没必要。不少参赛的外国孩子只有刚到美国时跟家长通个电话报平安而已。”记者在场外候车区注意到,独自换乘通往宿舍、自助餐区和场馆的校园摆渡车中很少有中国孩子,而很多外国孩子都怀揣地图独立出行。

   “我们不少家庭的教育模式是‘保姆式’,不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锻炼。事实上,这种关爱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,也包括创新能力。”天津代表团的领队负责人、市少年宫的于和平主任表示。

   “信任很重要,能帮助孩子自立。”一些美国小选手的家长告诉记者,“我们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自己的日常起居。孩子们的创意,即便不够好,大人也不会插手指点,更不会出谋划策。我们会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,这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关键。”

 

     新闻链接:http://epaper.jwb.com.cn/jwb/html/2013-05/31/content_968285.htm